美國的煤礦,直到上個世紀初,還是陰暗,骯臟,充滿危險。生產方式落后不說,聯(lián)邦政府層面上還沒有法律來管理礦業(yè)安全,而各州法律不齊全,執(zhí)法也不嚴格。很多礦井還在用煤油燈照明,人力挖煤,用騾子拉煤。1910年,在每年礦難死亡超過兩千人的狀況持續(xù)了十年以后,國會終于通過立法,設立了內務部礦山局,專門負責減少煤礦業(yè)的事故。這一立法,開創(chuàng)了聯(lián)邦國會針對礦業(yè)展開的一系列立法和管理的先河。我注意到,在報道這條消息時,有媒體用了美國礦難也曾每年死亡2000人以上之類的標題,我無從得知媒體如是為之真實用意。但無論如何,我從中讀不出中國礦難高發(fā)的慰藉。
我不知道,中國目前的礦業(yè)發(fā)展階段是否可以與美國上世紀初作類比,從而得出某種“礦難不可逾越”云云的必然理由來,假設就算如此,我也難以從比較中比出絲毫慰藉來。在2004年11月召開的全國煤礦安全工作會議上,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局長王顯政說,從2001年到2004年10月底,共發(fā)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礦事故188起,平均每7.4天一起。事故頻發(fā)一直是煤礦行業(yè)面臨的重大安全生產問題。2003年世界煤炭產量約50億噸,煤礦事故死亡總數約8000人。當年國內煤炭產量約占全球的35%,事故死亡人數則占近80%。2003年國內煤礦平均每人每年產煤321噸,效率僅為美國的2.2%、南非的8.1%,而百萬噸死亡率是美國的100倍、南非的30倍。
如果非要類比的話,我倒是從報道中讀出了美國人治理礦難的四個有效路徑。
一個是居安思危的防范理念。在美國人眼里,任何時候礦工都是“非常非常危險”的職業(yè)。美國所有煤礦一律被視之為存在危險氣體,必須接受檢查和監(jiān)測。
二個是鐵的監(jiān)管手腕。1968年,在西弗吉尼亞法明頓煤礦爆炸事故中78人遇難,這一事件震驚全美。約翰遜總統(tǒng)向國會遞交聯(lián)邦煤礦健康和安全法提案,決心大幅度地加強聯(lián)邦政府對煤礦安全和礦工健康的管理和執(zhí)法。次年年底,該法案在擴充以后由國會通過,尼克松總統(tǒng)簽署生效。根據這一法案,全國所有地下煤礦,每年必須接受聯(lián)邦機構四次檢查,露天煤礦每年兩次檢查,違規(guī)者將受罰款處罰和刑事起訴。聯(lián)邦檢察員獲得授權,在緊急情況下有權當場關閉礦場。
三個是強化礦工權益、災難防護立法和逃生訓練。按照美國法律,礦工們有權隨時要求聯(lián)邦機構派員檢查礦場狀況。煤礦的各項標準都大幅提高,確立了關于礦工健康的標準,保障礦工因黑肺致病致殘的福利。1972年愛達荷州陽光銀礦火災事故,盡管從附近各州趕來了幾百名救援人員,在地下礦井內上班的173名工人由于缺乏緊急狀態(tài)下的逃生訓練,91人死于大火引起的濃煙。這一事故引出了涉及礦工訓練和災難防護措施的立法。1973年建立了聯(lián)邦礦山執(zhí)法和安全管理局,專門負責給礦工們創(chuàng)造有一個安全的工作環(huán)境,負責對礦工進行緊急情況下的逃生訓練。1977年,此機構從內務部轉交勞動部,名為礦山安全和健康管理局。卡特總統(tǒng)任內大力強化了有關法律的執(zhí)法,包括事故傷亡者的撫恤和補償得到保證。由于這一系列法律的完善,新技術的進展,監(jiān)測和防范措施的加強,對礦工教育和訓練,以及工人們勞工權益意識的提高,工會力量的強大,種種因素相互疊加作用,招致近幾十年美國礦山事故的數量和傷亡人數急劇下降,死亡五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已經不多見。
四個是痛定思痛的覺悟。盡管最近幾十年美國礦山死亡五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已經不多見,但在美國人眼里,礦工仍然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工作。在礦區(qū),到處可見歷史上礦難事故的紀念碑。博物館里,仍然在展出歷史上的礦難事故,講述著令人傷心的故事。聯(lián)邦勞動部的官方網站,有歷來礦難事故的專門展出,提醒每一個人,不要忘記此刻在地底下幾百米深處工作的礦工們。
回過頭來理性反思中國礦難,理念上的疏于防范、監(jiān)管上的軟弱無力、礦工權益立法的缺乏滯后和“好了瘡疤忘了痛”的不長記性等等,難道不正是礦難高發(fā)的“致命傷”和“軟肋”嗎?因此,美國礦難也曾每年死亡2000人以上不是中國礦難高發(fā)的慰藉,而是對中國突破礦難高發(fā)困局的有益啟迪。
來源:紅網 作者:陳慶貴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shanesbookmarks.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shanesbookmarks.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shanesbookmarks.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lián)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