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5日上午。北京,國土資源部。
一場非同尋常的新聞發(fā)布會,宣布了一條振奮人心的特大新聞:在中國青海祁連山南緣永久凍土帶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
這一成功鉆獲,證明我國凍土區(qū)存在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對認識天然氣水合物成藏規(guī)律、尋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再次證明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與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這一成功鉆獲,提示人們,全球廣泛的中低緯度凍土區(qū)都有可能發(fā)現并提取“可燃冰”,大大擴大了原來的全球“可燃冰”預測統(tǒng)計賦存的地域范圍和儲存數量。
隨著特大新聞的發(fā)布,一時間,我國天然氣水合物引起了世人廣泛的關注,有關它的研究路徑也從神秘中走出,走進人們的視野和公眾的信息平臺。
[延伸閱讀]
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氣在高壓、低溫條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種固態(tài)物質,具有使用方便、燃燒值高、清潔無污染等特點,是公認的地球上尚未開發(fā)的新型能源,被譽為21世紀最有希望的戰(zhàn)略資源,是世界各國爭相研究、勘探的重要對象。
天然氣水合物分布廣泛,資源量巨大,是煤炭、石油、天然氣全球資源總量的兩倍。
我國是世界上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的第三凍土大國,凍土區(qū)總面積達215萬平方公里,具備良好的天然氣水合物賦存條件和資源前景。
激情歲月托起一束光 讓時間定格在2002年。
這一年,國土資源部啟動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同步部署陸域永久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的相關調查研究工作。時過兩年,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開展資源遠景調查和鉆探技術研發(fā),編制出我國第一份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穩(wěn)定帶分布圖,并圈定了有利區(qū)帶。
彈指一揮間。從2002年算起,5年后的5月,我國在南海北部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陸域永久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的尋找沒有結果。
中國地質工作者們沒有氣餒,更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在凍土區(qū)分布面積較廣的西藏羌塘盆地、東北漠河一帶鉆井勘探。他們堅信,在中國的大地上,遲早有一天會找到新能源之光。
這一天,終于在人們的期盼中降臨了。七年,僅僅七年多的時間,在亙古荒涼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木里地區(qū),“可燃冰”石破天驚般地“現身”了。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張洪濤激動地稱,此次發(fā)現在某種意義上相當于中國當年發(fā)現大慶油田。
“可燃冰”的鉆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人們好奇新世紀替代的新能源竟是一種能直接點火燃燒的物體,這一“有趣”的物體,怎么會在青海木里地區(qū)鉆獲?
我們被謎團困擾。2009年9月28日一大早,我們踏上天峻木里——破解謎團之路。
從西寧到天峻300多公里柏油路格外平坦,由天峻至木里的150公里沙石路則毫不留情地叫我們感受了“三顛”的滋味。(車在路上顛、人在車里顛、五臟六腑在肚子里顛)八個多小時的奔波,讓我們見識了木里與外部世界的的遙遠。
當我們從“遙遠”中走進木里時才得知,2004年4月,闊別40多年的青海煤炭地質105勘探隊已二進木里。也就是在這一年的11月15日6時45分,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qū)一井田正在進行首勘區(qū)勘查,在施工33號孔鉆深至65.19米時,孔內發(fā)現有強烈的不明氣體涌出,點火可燃燒。這一異,F象引起隊里的重視,做出采樣的決定。
時隔不久,正在中國礦業(yè)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青海煤炭地質局副局長、總工程師劉天績來這里檢查工作,聽取項目負責人及鉆機施工人員有關異常氣體情況的匯報后,要求項目組進行分析測試。
2005年,青海煤炭地質105勘探隊在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開展了合作時,李永紅、賈志耀、曹官青等地質技術人員與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所專家張永勤對該區(qū)異常氣體情況進行交流、探討,認為該區(qū)可能存在天然氣水合物。
這絕對不是“哥德巴赫”數學命題的猜想,但地質專家掌握該地區(qū)有關生成“可燃冰”資料少而又少,一時難以做出科學判定。
青海木里地區(qū)有疑似“可燃冰”的信息引起了在我國海域和陸域一直奔波苦尋“可燃冰”蹤跡的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祝有海的高度關注。 2005年8月20日,在煤炭地質105勘探隊的引導下,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所專家張永勤,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祝有海不顧艱辛缺氧、風塵仆仆來到木里煤田33號鉆孔實地考察。在33號鉆孔井口進行了點火試驗,并采集了井口的氣體樣品。在收集了青海煤炭地質105勘探隊資料的基礎上,祝有海于2006年2月在《地質通報》第25卷第1—2期發(fā)表了《祁連山對年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條件》的論文。
這是在公開刊物上第一篇有關青海木里地區(qū)有可能存在天然氣水合物的文章。于是,在人們的不經意間,青海木里在我國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穩(wěn)定帶分布圖中所占據的地位悄然提升,而身在木里的105隊也沒停止勘探的腳步。此后的兩年里,105隊在勘探中不斷發(fā)現不明氣體涌出的現象,并采集到樣品。
青海方面對疑似“ 可燃冰”的判斷和認識,引起了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重視。2008年1月,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勘探技術研究所和青海煤炭地質局 105勘探隊共同承擔了“祁連山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DK-1科學鉆探試驗孔”項目,正式拉開了科學考察木里地區(qū)“可燃冰”的序幕。
科學鉆探試驗孔于10月18日開鉆,當鉆進到133.5~135.5米區(qū)段時,在其細砂巖夾層的孔隙和裂隙中不斷冒出氣泡,干凈的巖心表面下段冒出水滴,巖芯點火能直接燃燒,巖芯放進水里還能不斷冒泡,此外在裂隙面上發(fā)現白生碳酸鹽礦物;谶@些現象,結合這一深度位于天然氣水合物穩(wěn)定帶內,他們初步認為這是天然氣水合物所致。11月14至15日經中國地質大學專家現場鑒定,所取巖芯中的可燃物就是天然氣水合物。 2009年1月10日,在北京進行了項目階段成果驗收,與會七位院士和多名專家一致確認在青海木里發(fā)現天然氣水合物,建議加大工作力度,取得實驗室鑒定成果。
2009年5月31日DK-2孔開鉆,在97.47米處見到氣體異常;在144.40-152.0米間發(fā)現第一個含天然氣水合物巖芯段;在156.3-192米、217.5-298.82米間發(fā)現多個含天然氣水合物異常標志層(泥巖、油頁巖裂隙面),6月24日和25日分別發(fā)現水合物晶體,共采集23個水合物或疑似水合物樣品,經送樣檢測于7月1日發(fā)現甲烷水合物。
人們驚呼、人們跳躍。青海木里地區(qū)凍土帶成功鉆獲21世紀最有希望的戰(zhàn)略資源——"可燃冰"。這一成果向世人宣稱: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緯度凍土區(qū)發(fā)現天然氣水合物的國家,也是繼加拿大、美國之后,在陸域通過鉆探獲得天然氣水合物樣品的第三個國家。 [延伸閱讀]
“可燃冰”的鉆獲,對我國擴大新的潔凈能源領域,增加我國能源戰(zhàn)略儲備,促進能源多樣化,推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實施資源轉換戰(zhàn)略的青海,有可能成為全國能源儲備和接續(xù)地區(qū),在加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中面臨新的重大機遇。也讓海西州在富集的資源儲備上如虎添翼。
豐碑屬于無私奉獻者
喜訊來得太快了,竟然讓人們有些不知所措。
當人們沉靜在驚喜之中,當新聞媒體的記者們將攝像機、照相機對準直接點火可燃燒的物體,有誰想到,為了尋找新世紀新能源之光,在海拔4062米的高地,苦守寂寞、披星戴月,忍辱負重,默默苦干了5年多的青海煤炭地質105勘探隊。
有人說,應該給尋找到新能源之光的青海勘探隊伍,立一座世紀豐碑。然而,當了解了這支尋“光”隊伍后,很快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青海煤炭地質105勘探隊,每天都在用智慧和生命之軀構筑著心中的豐碑。
木里海拔4050至4200米,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0℃以下,溫差大,夏季多雷雨、冰雹和大雪,氣候變化極其無常,礦區(qū)為常年凍結區(qū),廣泛分布永久性凍土。
2009年9月28日下午四點多,我們終于到達離礦區(qū)七八公里的木里地勘項目駐地指揮部。十幾頂綠色的帳篷一字排開,視野所及,有兩座鉆機在離駐地五六百米和不足千米的地方高高聳立,彩旗招展,機聲隆隆,給空寂的荒原帶來幾許生機與活力。
這就是“可燃冰”生成之地。我們乘坐著“拖拉機爬犁”在泥濘的路上前行。如果沒有105隊自造的運輸車——履帶式拖拉機,拖著用鋼板焊接的爬犁在這片荒無人煙的沼澤地里緩慢移動,高地缺氧將成為勘探隊干部職工,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501和502鉆機是我們坐著爬犁所能到達的最近的工作現場,也是成功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的現場。走近502鉆場,看到各種設備安放井井有條;巖芯成規(guī)成矩,排列有序;鉆桿鉆頭,擺放整齊;泥漿槽中靜靜地流淌著沖洗液。只見四五個鉆工不停地忙碌著,有的在仔細觀察儀表、有的在準備鉆具、有的在調試泥漿,各負其責,配合默契。
鉆場旁放著一個液氮容器,有人介紹說,在那個接近零下200度的小環(huán)境里放著現場鉆獲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 “祁連山凍土區(qū)天然氣水合物DK-1科學鉆探試驗孔”項目首席科學家祝有海說,經過初步勘查,青海木里可能存在兩種類型的“可燃冰”,一種是巖芯里結晶的天然氣水合物,肉眼可以看得見;一種是存在于砂巖孔隙里的天然氣水合物,肉眼看不見。
地理條件艱苦、氣候惡劣,高海拔給勘探隊員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常人無法想像的困難,甚至是一種難以忍受的磨難。近幾年里,先后有十幾支省外的地勘隊走了。105隊沒有走,為了這些看得見看不見的、已發(fā)現未發(fā)現的地下寶藏,105隊的一百多名職工從每年的4月至11月前,一直奮戰(zhàn)在木里。他們堅守的背后,是一種超凡的信念力量——為了祖國發(fā)展需要的新能源。
這是一支沖鋒在前,不畏艱難困苦的隊伍。上世紀80年代末因受國家對地勘行業(yè)結構調整政策的影響,青海煤炭地質市場步入前所未有的低谷,年勘探量由最多時的一萬多米萎縮至最少時的幾百米。至2001年,105隊全隊在職職工396人,在崗職工僅有110人,全隊僅能開動一臺鉆機,僅有使用多年剩余的800余米淘汰鉆具,加之專業(yè)技術人員的大量流失,多種經營工作開展乏力,生存之路布滿荊棘。
沉寂的荒原,不應該生存沒有生機和活力的勘探隊伍。105隊執(zhí)著的背后,是對青海地勘事業(yè)第二個春天到來的期盼與激情擁抱。
2001年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不等、不靠,依靠自身力量重組地勘隊伍,大力發(fā)展地質產業(yè)延伸鏈條。返聘老專家,搞好傳幫帶,將事業(yè)心強、熱愛地勘事業(yè)的待崗職工送外培訓,并充實到各生產部門。從水井工程入手,以優(yōu)良的施工質量樹立了良好的社會信譽。充實工程勘察、機修力量使之成為主業(yè)的有效補充。
他們緊緊抓住青海地勘市場第二個春天,積極參與地方政府地勘項目招投標工作,從小項目抓起,隨后相繼承擔了多項重點礦區(qū)勘探設計、儲量核算任務。同時,在省局的支持下擠出部分資金,添置鉆具,更新設備。在2004年省財政出資的勘查項目招投標中,由于項目設計方案優(yōu)秀,一舉中標木里煤田聚乎更礦區(qū)三井田詳查項目。后又以優(yōu)良的設計方案,取得青海省煤炭勘探大型項目二、三露天詳查項目。
幾年過去了,105隊的干部職工笑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105隊順“市“而動,贏得了生產經營主動權,大膽實踐,積極創(chuàng)新,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不僅熟練掌握了繩索取芯工藝,并進行推廣試驗,極大地提高了鉆探效率,取得了在高寒高海拔木里地區(qū)施工單機月進尺660米的好成績。
這一切似乎是那樣的順理成章、少有“驚心動魄”的篇章。當我們將“可燃冰”的鉆獲,與這支在艱難險阻面前,不屈不撓的勘探隊伍聯系起來,就會對這支不謀索取,只講奉獻的隊伍,平添幾分敬意。青海正是有了這樣一支鐵骨錚錚的勘探隊伍,才在青藏高原鉆獲期之以盼的世紀新能源。
[延伸閱讀]
青海煤炭地質105勘探隊隸屬青海煤炭地質局主管的中央駐青事業(yè)單位。1965年從吉林省成建制調入青海。40多年來,在青海省內重點承擔大通礦區(qū)、魚卡煤田、高泉礦區(qū)、綠草山- 大煤溝礦區(qū)、熱水礦區(qū)、江倉礦區(qū)、聚乎更礦區(qū)的勘查,共提交煤炭地質報告130余份,提交各類煤炭資源儲量38億噸,占青海已探明儲量的74%,是一支專業(yè)水平在同行業(yè)中處于領先地位的高原地質勘探隊伍。
雙手捧起心中的信念
有這樣一群人,不該、也不會忘記。
連續(xù)三天的采訪,讓我們對“獻身、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的企業(yè)精神,有了更多的了解;對追求事業(yè)和生命質量的他和她們,敬重而又敬佩。
2004年4月,501、502鉆機的職工向高寒缺氧的天峻木里進發(fā)。天寒地凍、空氣稀薄,風雪交加,呵氣成冰是木里給他們的見面禮。當時天峻至木里的 150公里路異常難走,30多名先遣人員到達后,裝被褥、床的行李車受阻,七天后才趕到目的地。為了不影響工作進度,大家白天緊張卸車、立塔;晚間就將唯一的一頂大帳篷一半鋪在雪地里,一半蓋在身上,圍坐火爐周圍,臥雪觀天,苦等黎明。
怒吼的風知道,鵝毛般的雪知道,空寂的荒漠知道:具有鐵軍意志的105隊沒有怨聲,沒有逃兵。42歲的王玉文是503號鉆機的班長。2006年5月母親住院做手術,作為家里長子的王玉文回不去。那時他們負責的孔深已達600多米,孔越深報廢的危險性越大責任心也就越大,若遇事故處理不及時,孔報廢了損失就是幾十萬元。肩負重任的王玉文不可能離開鉆機半步。十幾天后,王玉文又一次接到了母親病危的電話,當他搭著便車剛剛走了五十多里路時,噩耗傳來,老人離開了人世……
在105勘探隊的企業(yè)精神中“獻身”是第一位的。這種獻身不僅意味著奉獻青春、奉獻年華、奉獻智慧、奉獻生命,同樣意味著不得不割舍兒女情長,割舍孝道至愛。
1966年出生的李文革是負責后勤保障物資供應工作的羅紅昌的愛人,每年第一批進山、最后一批出山的隊伍中總會有羅紅昌的身影。李文革清楚地記得前年7月老羅因肚子劇痛被送出木里,送進省城醫(yī)院的手術室,急性闌尾炎已經穿孔,醫(yī)生說還算送得及時。
“有女不嫁鉆探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李文革了解嫁給勘探隊員意味著什么!傲晳T了”。這是采訪中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當出野外的親人習慣了工作環(huán)境的艱苦,她們便習慣了獨自養(yǎng)兒育女的艱辛;當遠方的親人習慣了工作之余的寂寞,她們便習慣了有事指望不上的無奈。習慣的是雙方報喜不報憂的心態(tài),習慣的是彼此理解與支持的默契。
年復一年,當大部隊的身影消失在茫茫荒原的盡頭,預示著4月到11月一個工作周期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極少數看班人漫長冬日、異常寂寞生活的開始。大約有五個月的時間,他們將堅守在每一處施工現場守護設備。多的三兩人,少的甚至是一人值守。他們被組織認定,成為高原寂寥冬季里座座鉆機的看班人。
白天望荒野、夜晚數星星。日復一日,挨過難以述說的異常寂寞,抖落狂風暴雪的頻頻親擾,當分別數月的工友們再次出現在眼前時,那一刻,他們中的一些人常常大張著干裂的嘴唇說不出話來,雙臂使出渾身的勁搖晃著隊友,粗糙黢黑的臉上滾落著串串淚珠。
在我們的采訪本上,記著施工一線職工趙延中、鄧生義、盧光明、閆平、李自朝,還有退休后依然發(fā)揮余熱的楊進堯、宋洪才……的事跡,那是一群普通、平凡,不善言談的人,一群對獻身地勘事業(yè)無怨無悔的人。
采訪中,隊長兼總工文懷軍的一席話表達了這個英雄集體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自強不息的共同心聲:苦,苦不死人;累,也累不死人。我們就是要以自己的努力,為青海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最大的貢獻。
看著“可燃冰”在自己手中生出火光,他和她們——105隊的干部職工,還有家屬,覺得所承受的困苦、寂寞、艱難,所有的付出,都是那樣有價值……
[延伸閱讀]
到2008年底,105隊實現產值2665萬元,利潤260萬元,今年他們的產值將突破4000萬元。承擔各種地勘項目19項,在崗職工人均收入達到49829元/年,累計完成地質鉆探進尺33524.51m,完成鉆孔74個,連創(chuàng)該隊歷史新高。
他們承擔的省重點勘查項目施工質量連續(xù)多年被評為省重點地質勘查優(yōu)秀項目,先后榮獲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科學技術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一次,中國煤炭工業(yè)協會優(yōu)質報告一等獎一次、新發(fā)現資源獎一次,一人次榮獲青海省優(yōu)秀地質專家稱號。
煤炭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煤炭網www.shanesbookmarks.com "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煤炭網www.shanesbookmarks.com "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煤炭網www.shanesbookmarks.com ",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盡快來電或來函聯系。
網站技術運營:北京真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喀什中煤遠大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喀什煤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總部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總部基地航豐路中航榮豐1層
京ICP備18023690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010109號